|
|
 |
新闻详细信息 |
 |
|
|
|
心隐.画逸.元画家吴镇之灵质境界 时间:2018-4-28 8:16:26 点击次数:1273 |
吴镇,元四家之一。号梅花道人,梅沙弥。史载:吴镇博通经史,旁涉佛道,深居简出,一生不仕,尝以诗文书画自娱,或游戏市井,卜卦问道。清高而孤洁,不以画媚世,索画者虽豪贵不能求。但如果送他好纸笔,他乐于以书画酬谢。这是史家定论。
我对吴镇的笔墨成就,心仪已久。即看过史家对其的评论,也看过当今一些学者的对他的高议。然而 ,通读吴镇诗墨迹化,却认为有些定论,值得进一步探讨。
我认为,吴镇之所以为吴镇,固然与博通经史,一生不仕有关。然而,史上博通经史者甚多,一生不仕者也非吴镇一人,何以他的画:平淡天真,有清旷之趣,有隐逸之气韵呢。
以元入主中原解释吴镇,以博通经史解释吴镇,以不媚世俗解释吴镇,以韬光养晦解释吴镇,以禀性孤耿,从不与权势者往来解释吴镇。都是从表象解释吴镇,难以服人。
我在读史家对吴镇的评价时,唯有两点引起我的注意,一是“旁涉佛道”。二是“深居简出”。“旁涉佛道”的“旁”,古意是“靠”的意思。也指与事物相关联的“左右”两边的状况。“涉”是指“涉及、涉猎”,一些史家将其用在吴镇身上,似乎是指吴镇没有将佛道学说放在主要位置去参悟。说吴镇“学贯儒释道”,也是指将儒释道与经史联系起来看。并没有将吴镇一生参道礼佛的轨迹作为主要对象去研究。深居简出,应该是指吴镇不善交往,独居修真的生活特点。
老子说: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”。这是说智慧的本源、本根。道德经认为,谁能使灵魂与道合一,毫无间隙。谁能使血气柔顺,象婴儿一样。谁能洗净内心杂念,透亮如明镜。最终到了致虚极,守静笃的境界。才是看透自己,才见到光明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修真到“脱离肉身”的境界。也是“心隐”的最高境界。笔者以为,至此境界,所画之作品之气韵必清旷隐逸,平淡天真。
六祖慧能说: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身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”。笔者认为,能参悟到“本身无一物”的境界也就攀上思想境界的最高位置……“元神本性”。
观察吴镇踪迹,先师从柳天骥,习易经。次信奉道教,以全真为师,号梅花道人。再参禅,以梅花和尚、梅沙弥自诩。从其自号顺序来看,吴镇先好梅花之术,后崇道,再礼佛。笔者据史料判断,吴镇习易经而早悉天机,次修道礼佛而返璞归真,所以游戏人间而不仕。可见吴镇绝非“旁涉佛道”,而是精研“佛道”,得到一种高于肉体之外先天灵质。
“自知者明”。一生修真问道的吴镇,已得肉体之外的先天灵质。所以他与黄公望、王蒙、倪赞还有不同。随所欲为,从不媚俗,自画自题,参易卜卦,梳于功名,寡交文士则是他参悟人生真谛后特有的人性表现形式。吴镇在沁园春 题画骷髅词中说:“……爹娘搬贩,至今未休。百种乡音,千般狃扮,一生人我,几许机谋。有限光阴,无穷活计,急急忙忙作马牛。何时了,觉来枕上,试听更筹。古今多少风流。想蝇利蜗名几到头。看昨日他非,今朝我是,三回拜相,两度封侯。采菊篱边,种瓜圃内,都只到邙山土一丘。惺惺汉,皮囊扯破,便是骷髅”。这首题画骷髅词直接证明了他“心隐”,“画隐”的本根。或许这首词就是吴镇骨子里的写照和他的“自知者明”。笔者以为参透这首题骷髅词,也就得到肉体之外的灵质。
史载吴镇“长住魏塘,深居简出。高自标青,一生清贫,隐居不仕,在村塾中教书”。那么吴镇是“深居简出”吗。这个问题应该说清楚 ,要知道一位杰出的画家,如果没有“搜尽奇峰打草稿”的精神,是无论如何也画不出传世作品的。
从吴镇传世的大量题画诗词看 ,他不是“深居简出”。而是常常徜徉于山水之间 ,感受大自然的风雨明晦。吴镇在30余首题画词中,关于“渔父”的题画词占了绝大部分。只不过他的题画词更多的反应自己似乎就是江上鱼者。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,吴镇并不是史家所说的“深居简出”。他是“只钓鲈鱼不钓名”的心隐者。这是吴镇“心隐”“画隐”的另一种状态。
吴镇同黄公望一样,生前默默无闻,没有人知道元朝有一位大画家叫吴镇。直到元灭亡以后很长时间,明泰昌元年,当地官绅集款为之修墓,董其昌题“梅花庵”匾额,陈继儒作《梅花庵记》来纪念他。人们才陆陆续续知道,元朝至正年间还有这样一位风格独具的大画家。
如果一定要解释吴镇画风和画理的起源,我认为,应该来源于老子的“自知者明”和“本身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”的大智慧。吴镇的“隐”,是“心隐”,是骨子里的“隐”,是生命之根本的“隐”。或许易经让他早悉肉身之外的灵质,启迪了他的大智慧。然后修道礼佛。灵魂与道合一,毫无间隙。如婴儿血气柔顺,透亮如明镜。于其中他深切体会出:“三回拜相,两度封侯。采菊篱边,种瓜圃内,都只到邙山土一丘。惺惺汉,皮囊扯破,便是骷髅”的三味人间相。从而成全其“心隐”,画隐逸。
由吴镇的作品所蕴含的内在气韵,联想当今,画家要想创作出传世作品。必从人性的本源、根本上有所突破。否则,即使临写一生,也未必有吴镇的境界。
丹青居士
2018.4.12
|
|
 |
|
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