评论家徐文明官方网站  
首页 简介 新闻 给我留言 与我联系  
 相册
中国画.花鸟
 站内搜索
关键字:
类别:
 
 服务公告

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,加微信联系我们
 新闻详细信息
从《道德经》的维度感受中国画的智慧
时间:2018-2-8 11:10:28 点击次数:1892

       最近,阅读一些关于中国画的文章,这些文章对中国画的传统提出了一些不同见解,也开阔了笔者的视野。不过笔者认为探讨笔墨绘画传统,离不开老子《道德经》的智慧。
       有人说:开放的胸襟和宽阔的视野,不要成为迂腐的传统主义者。……如果知识囿于狭窄的价值观,唯我独尊,那这种‘力量’也要时时警戒了。以这种观点看中国传统笔墨艺术,笔者不敢苟同。到目前为止,笔者还没看到有谁谈传统笔墨艺术时,带有明显的排次其它外来文化的倾向。到是近三十几年,一些人提出的“水墨等于零”“笔墨等于废纸”“笔墨寿终正寝”的论点大行其道,正在竭尽全力排斥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精神和技法。
       我不否认西方具象式绘画艺术有其严谨的科学态度。然而,中国画蕴含的五千年的民族智慧。却历经春秋数千而依然灿烂。所谓“唯吾独尊”,不过是坚守者对民族艺术智慧的认可和继承的一种精神吧。想一想,如果中国传统水墨绘画艺术脱离了民族几千年的智慧,如何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呢。
       过去一段时期,总有人试图改造中国画。比如将西式的光感引入中国画的笔墨精神里,李可染就做的最好。但李可染并没有因此将中国画的本体特征进行阉割。他的山水始终氤氲着中国《道德经》的传统智慧。而有些人则从根本上试图改造和手术中国画。对于这种观点有人给出的定义叫“转基因”。实际上已经是“唯西独尊”了,似乎可以与董仲舒“独尊儒术,罢黜百家”和秦皇“坑书焚儒”相比美。只不过现代的他们独尊的是“西术”。
       我对中国画情有独钟,这种“独钟”发源于老子的道德经。关于《道德经》不仅是我情有独钟,西方一些学者,也对《道德经》佩服的五体投地。关于此类例子屡见不鲜。
       可以说中国画的许多艺术思想和技法包括设色来源于《道德经》。短短五千字的《道德经》历经数千年而不朽,至今仍然焕发青春,可见其在中国传统艺术家心中的地位。
       从中国画所表现的思想维度来看,老子《道德经》中的“道”是中国水墨画的核心精神。“道可道,非常道,名可名,非常名。无名天地之始也。有名万物之母。故常无,欲以观其妙;常有,欲以观其徼”“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。……故道大,天大,地大,人亦大。域中有四大,而人居其一焉。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。
       从老子的开篇论道,到第二十五章的“有物混成”论,“道法自然”论。无不传递着中国民族先贤的智慧。中国画主要特征之一是留白,也叫布白。宋画的布白有占画面三分之一以上的特点。那么这种布白的艺术思维来源于那里呢。我的看法,就是来自于《道德经》中的“道”。即从无的角度也就是布白的角度观察物像的产生过程,也就是无中生有的过程。“无乃天地之始,有是万物之母”。中国画在布白的基础上,要构图,要用墨,要敷色,要用气韵生动的物像表达某种形神。这就是水墨画的“有物混成”。这在画家眼中就是“人法地,地法天, 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。中国画中的“师法自然”“中得心源”就来源于此。这使中国画一开始就超越了模拟自然阶段,而上升到“道”的高度,物像之生机,天地之造化成为中国伟大的水墨画美学出发点。石涛说,天有是权能变山川之精灵,地有是衡能运山川之气脉,我有一画能贯山川之形神。这是超越自然,以一画展示心中的“道”。
       《道德经》的设色观点一直成为中国画的古典法则。老子说“五色令人目盲” ,“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 ,善者不辩,辨者不善,天之道,利而不害,圣人之道,为而不争”“知其白,守其黑,为天下式”,知道其光明所在,却甘守暗昧。对中国画而言,缤纷的色彩便是巧言令色,使人头昏眼花,使人奢欲极强,使社会衍生出很多不和谐的声音。色彩惊艳,敷色金碧的颜色是外表华丽,而刻意包装精美是忽悠人的,用尽各种办法在颜色上出招,无非是招人眼球,也可以得一时之欢。而繁华之后,终究要归于平淡。所以中国画在设色上以水墨为主 ,浅加薄彩。这凸现中国画本土特点,焦墨、重墨、浓墨、淡墨、水墨都是墨,以墨分色。并以此演绎大千世界的本源,展示画家心中的世界观、价值观和方法论。在传统画家眼中,敷色并不是最主要的,是弥补笔墨之不足。中国画自唐以后,以水墨为主,有时候淡淡地加一点彩,叫浅加。这足以说明,设色以墨为主,本身就是道德经的思想智慧。淡泊以明志,宁静以致远,是中国画的设色智慧。
       从中国画的工具看,最主要的是毛笔、宣纸(包括绢、帛)、水墨。这几样东西是最柔软的绘画工具和材料。中国画以最柔软的工具和材料表达刚柔、老辣、厚重、铿锵、险峻、力量、锋芒等不同的视觉形神力量,与《道德经》密切关联。老子在《道德经》上说“天下至柔驰骋天下至坚,无有入无间”。这是说天下最柔弱的能驾驭天下最坚强的,没有实体的,才能进入没有缝隙的世界。道德经的智慧启迪了中国古代先贤的思想。毛笔和水墨内涵的天下最柔软的,几近于“道”的笔性、笔意,表现的人物仕女,让谢赫深感“气韵生动”。无有入无间。这无有,便是没有状态的状态,入无间就是笔性、笔意进入没有形态的看不见缝隙的人的心思,于是笔意、笔性则驾驭万物之形神。
        从构图上看,“简”是中国画构图的极简境界。大道至简,越是简约,越存在力量。道德经上说“古之善道者,非以明民,将以愚之。民之难治,以其智多。故以治国,国之贼,不以智国,国之福”。如果单从治国理论看,似乎这番话与中国画道无关。但仔细想一想,却有莫大关联。老子的“将以愚之”绝不是有些厚黑的人以为的让百姓愚昧。而民难治,是因为社会鼓励不择手段,巧取豪夺,诡计多端 ,这样的社会波谲云诡 ,复杂纷纭。社会不满情绪弥漫,动荡不安。所以老子讲“不以智国,是国家之福,百姓之福”。不转弯抹角,不复杂多变,不诡计多端,不挖空心思。其本质就是“大道至简”。转化到中国画的构图上,复归于婴儿,复归于朴。构图象纯洁的婴儿 ,物像复归于存在的本原。这是强调简笔,简朴,古拙、磊落。所以画家往往以一花一草,一石一木、一马一牛表现画意。而不是靠复杂、繁琐、面面俱到来演绎气韵形神。中国的简笔画不仅在画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 ,而且是古代文人和今天学养高深的画家推崇的画种,他们对大道至简关怀备至。
       中国画的第六感官是澄怀观道。《道德经》上说“致虚极,守静笃,万物并作,吾以观复”,就是内心虚化清净到极点,持守淡泊到纯一,感受空虚无物,无限绵延,就好像迎面看不见首,追踪望不见尾。这是没有状态的状态。恰恰如此,则感受“道”的存在,才感受十方世界,万事万物的蓬勃生动,来龙去脉。中国画的布白、空虚、万籁俱静、空旷飘渺才使有形的东西氤氲弥漫,才有不同维度的气韵生动。“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”。万物都有背道之阴和向道之阳,两者相会激荡并存,才有平衡和谐。所以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,画者澄怀味象,含道暎物,应物象形,以形媚道,便看到事物本质。因而画者含豪在口,万类随心,方寸之能,千里在掌,体味道的滋味,不被表象所迷惑。中国画的精神与道一致,以道为法,顺道而行,以一管之笔,模拟存在于想象之中的太虚神境,形神相应,神寄托于形,以一画感受“道”之存在。化育到行动上则“望秋云,神飞扬。临春风,思浩荡”“放情林壑,与琴酒而具适,纵烟霞而独往。眼中形状 ,转换成笔下美景,成为心灵畅游之境”。画家的有物混成,就是天有是权,地有是衡,我有一画。
       所以,从《道德经》的维度看中国画,是“有物混成”“无中生有”“无有入无间”,或以空、虚、白、清的无形演绎“无不为”之有形。从现代科技发展来看,暗物质,量子,电子许多用肉眼看不到的东西,其最大的力量是无孔不入,最终会战胜有形的东西。而中国画的本体特征,就是老子的道,老子的“无”生成的“有”。所以中国画弥漫着《道德经》的伟大智慧。

友情链接: 中国美术协会网 |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网 | 画家赵珪官方网站 | 画家门海艳官方网站 | 雕塑家姜多寿官方网站 | 画家黄琦官方网站 | 画家徐勤军官方网站 | 画家董俊英官方网站 | 画家谢发官方网站 | 画家李玉宝官方网站 | 画家齐建民官方网站 | 画家刘峰官方网站 | 画家张丽官方网站 | 画家安飞官方网站 | 画家郭金栋官方网站 | 画家陈树堂官方网站 | 山水画大家王建伟官方网站 | 原自然独创画家邓娟官方网站 | 艺术家曹甦官方网站 | 原生态国画独创艺术家贾雨官方网站 | 书画家刘飞官方网站 | 画家王世永官方网站 | 画家姚国强官方网站 | 书画家孙学艺官方网站 | 书法家刁锋官方网站 | 画家王照五官方网站 | 画家李培泉官方网站 | 画家张惠民官方网站 | 画家霍辉民官方网站 | 画家侯宪玖官方网站 | 画家王洪祥官方网站 | 画家乔轶泰官方网站 | 画家唐先德官方网站 | 画家瞿学鸿官方网站 | 画家寿利强官方网站 | 画家陈家刚官方网站 | 画家马宝亮官方网站 | 画家陈少珊官方网站 | 画家汪国岛官方网站 | 画家崔惠民官方网站 | 画家张景蕙官方网站 | 油画家李宾官方网站 | 画马名家刘院明官方网站 | 画家唐雪根官方网站 | 画家张冬生官方网站 | 画家孟凡玉官方网站
首页 | 简介 | 新闻 | 留言 | 与我联系
管理助手 | 免责声明
点击次数: 82709
xuwenming.caaan.com.cn | 评论家徐文明官方网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