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 |
新闻详细信息 |
 |
|
|
|
帝王与绘画 .因果与兴衰 时间:2018-1-8 14:20:01 点击次数:1302 |
在中国历史上,历代王朝的统治者很重视以直观的视觉语言阐述信仰与政治观点。这可以通过他们喜欢的图腾 ,窥见其治国理政思想和朝代的兴衰因果。
从秦汉出土的绘画,可以推断秦皇汉武的御书房,悬挂和摆放的图画,应该是战马、战车、武士持戈图。这些战马和战车,铜铁戈图设色华丽,线条古拙,简朴,但威重霸气。表现了秦皇汉武的治国理政思想 ,读出“重威重武”的意向。从历史看,他们掌控国家时,一如画所绘图腾,秦王嬴政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,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。秦灭亡后,其律法、 郡县制 、度量衡 、文字等治国措施并没有因为秦的灭亡而灭亡,而是国亡政未息。汉武帝刘彻击败匈奴,建立强大的汉帝国,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。至今我们称为汉族、汉人、汉人习俗与汉武帝密切相关。
唐太宗在凌烟阁悬挂建国元勋像,在自己的书房悬挂六骏图。通过绘制和欣赏功勋图和六骏图,唐太宗将自己的治国理政思想,诏示天下。他的功勋图、六骏图,在很长时间唤醒了大唐臣民建功立业的雄心。就连李白这样的诗仙常常“抚剑夜吟啸”,大唐的强大带来四方的朝拜,最终有贞观之治。
武则天,则在处理政务的地方摆放牡丹图,有人编造故事妖魔化武则天。实际上武则天是最喜欢牡丹图的帝王。武则天处理政务背后的图腾就是牡丹。牡丹向来是民间关注的艺术视觉语言。文人认为牡丹俗气,不如兰草,难以表达个人意愿。武则天恰恰注重民生,不会迎合少数人个性化的爱好,他将普通百姓的期待和理想,转化到牡丹艺术上,“唯有牡丹真国色,花开时节东京城”。也正是武则天对牡丹的宠爱,大唐才有流转百世的牡丹诗篇。后世才有延续不断的国画牡丹。普通百姓家中才有富贵的图腾。武则天欣赏牡丹,一方面是女子爱花,另一方面也是武则天注重民生的治国理政思想的体现。
宋太祖制定一条铁律,文官不杀。宋代可以以莫须有的罪名,随意贬杀爱国将领,那怕你是宋皇铁杆粉丝,只要怀疑你谋反,就可以杀了,不用证据。所以宋朝军民都拼命考科举。通过科举进入殿堂。作为视觉语言的国画在宋代成为许多学子追求的目标。宋历代帝王常常在御书房悬挂欣赏花鸟画和山居图。宋徽宗时,许多诗入画。中国有了文人画。那怕江山丢了大半,子民死了几千万,宋历代君主,还是玩画。所以中国画尤其是文人画成为宋代高峰。宋画只是皇室成员和知识分子的享乐品。从宋代历代君王的御书房里可以欣赏最美的国画作品。却看不见中华民族抵御外悔,还我河山的图腾。只有王希孟画了一幅《千里饿殍图》还被宋徽宗杀了。
明太祖朱元璋将自己的画像下巴拉长,在两腮上画上虬髯。双目浑圆,目光深邃。朱元璋喜欢这样的龙像。现在已经无法推断朱元璋书房摆放的国画,但是从他对自己的画像来看,他非常喜欢自己这张画像的,这也从另一个侧面端倪朱元璋的“重威”思想。中国有关画史是这样介绍明代绘画的:“总的来说,明代绘画是向多样化,世俗化发展的”这是因为“一方面是它的君主集权制和文化专制超越前代;一方面商品经济出现空前繁荣”。从这段定论来看,所谓多样化和世俗化一定与普通天下百姓密切相关 ,凡是与多数人相关的事情,客观上就削减了少数人的特权。商品经济空前繁荣,则说明民间商业发达,多数人享受了这种文化发展成果。文人画也就受到了抑制。恐怕这就是“文化专制”吧。
康熙、雍正、乾隆最喜欢的画面,是带有狩猎性质的木兰围场图。他们在闲暇之时,往往展开卷轴,欣赏八旗子弟秋猎的场面,从中感受先皇和族群彪悍的尚武精神。正是这种彪悍、勇敢的民族精神,才使大清王朝延续200多年。
大清功勋卓著的康乾盛世中,值得一提的是雍正。雍正最喜欢的一幅图是《葛稚川移居图》。此图山峦起伏,层岩叠嶂。画卷取全景式构图 ,强调山形所造成的整体气势。形成幽深宁静、远离尘世的所在。雍正是最勤政的一位皇帝,于批阅成百上千的奏章中,往往十分疲倦。雍正便借此画小憩,以养心智。后来他见允祥处理国家财政,内务,军事等重要事务 ,一点点的突破,波澜不惊。雍正心存感激,便将《葛稚川移居图》送给允祥。让勤于政事允祥得到心灵上的休息。
唐代张彦远在总结历代先贤名画的基础上得出画:“成教化,助人伦,穷神变,测幽微,与六籍同功”的结论,是科学的,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。而笔者也可以从秦皇汉武,唐宗宋祖及元明清的历代皇帝喜欢的中国画中,一窥他们的治国理政思想,见证历史的因果兴衰。
丹青居士
2018.1.4
|
|
 |
|
 |
|